从文化自信看民族的根与魂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7-01-13 08:24:49 阅读:次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在这个特殊重要的语境中,这不仅是在以往所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的“第四个自信”,而且是更为根本、更具有魂魄意义的自信。
文化自信的提出,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三个自信”问题认识的深化与系统化,也是当代中国新文化建设理论进一步体系化的重要标志。“四个自信”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文化自信却是更为基础、更为坚实、更加持久、更加深沉的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三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习总书记特别指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关涉人的心灵,在根本上,它是生命面向生活的东西。
文化自信内涵十分丰富,但如果仔细观察和体会,不难看出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自信。经过几千年的创造与积淀,中华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最突出的文化优势、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早在2012年12月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十分明确地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
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直接关联。几千年来,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华圣哲确立和阐述了一系列价值观念,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立足点,铺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之血脉相连。在大力弘扬时代精神的同时,必须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道德问题属于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深层次问题,坚定文化自信,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需要。价值与信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大计,“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通过坚持不懈的宣传教育和实践养成,引导人们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确立正确价值坐标,自觉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科学地对待文化传统。他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他希望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和国家过去的辉煌、今天的资源、未来的希望。
近代以来,由于政治衰败和军事上挨打,中国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在反思落后原因的时候,不少人转嫁或迁怒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强化或放大了对传统文化负面影响的认识,于是,在20世纪的中国,竟然形成了“反传统的传统”。当年,王国维曾说“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作为一种强势文化,西方竟然一时压倒了东方,似乎西方文化成为“可信”的文化,而东方文化转而成为“不可信”的东西,中国的文化自信遭受到打击,现在,已经到了该找回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时候了。
要弘扬传统文化,找回民族文化自信,必须充分重视作为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自古及今的整体性,否则就会出现理论漂浮、逻辑缺钙之类的流弊。事实上,以孔子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智慧,思维恢弘而包蕴精微,只有弄清制约准确认识的各种因素,只有搞清楚孔子儒学产生的广阔文化背景,知道疑古思潮长期盛行产生了严重负面影响,才有可能全面、综合理解孔子儒学,了解儒学与诸子、儒学与佛学和道教的关系,把握儒家思想之“大体”,在“道术”意义上理解“中国精神”与“中国气质”。
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是中华民族最值得珍视的宝贵遗产。我们看清了中国文明的绵延之路,就不会再妄自菲薄,就能理解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高度与深度。中华民族文化像一棵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出了不同的文明花果。也只有在这样的意义上去认识孔子儒学,才会看到中华民族文化这棵生命之树的根,才能培根固元,也只有如此,才会找到古老中华民族这位东方巨人的魂魄。
(《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