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思考国学复兴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5-09-22 20:42:44 阅读:次
张轶西
三千年前,《诗经·大雅·文王》云: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意是说,周文王禀受天命,昭示天下:周虽然是旧的邦国,但其使命在革新。最早的国学名义之下有革命的含义,国学决不能守旧。国学新世纪的全新容颜不应该是礼制规范之下个性湮灭,每个人都须认真思考头脑的独立。我们缺失的不是条条框框,而是执着的真理坚守,在纯真的世界却无法打开敞亮的眼睛,只知道眼前的利益,无法以开阔的胸怀迎接21世纪的曙光。
单单就教育的层面,我们遗失太久的是天真情怀的追随,我们的教育在功利之下戕害了慧聪。为什么只有童言才可以天真无忌?这分明是后天教育导致的灵魂污染,这是社会大环境的道德失衡与失信带来的邪祟,所以,大家在新的世纪要学会执念放弃与物欲减损,在追问真性的大道上聆听造化的声音,这绝不是风花雪月,也不是鸡零狗碎。知识的填塞,礼制的圈囿,窒息了慧识,剿灭了灵感,哪里还有创造力的凸现?
国学重建在于自信心的寻找,我们不能局限在国故的整理,也不能墨守成规,更不能拜倒在古圣先贤的门下而不思长进。国学必须建构,必须在新世纪开创一片崭新的天地。国学范畴也不能仅仅局限在人文科学的门界,综合多科的理论建构,善思独想的学术之风,天真自由的人性回归,都将是国学新世纪的追随。
推广国学多年,有时会觉得国学在变味。有些宣扬国学的人恰恰是反国学精神的,以国学的名义宣扬教化,以忠孝传扬驯顺,这不是新生代的国民精神,而是对儒家思想的歪曲。宗教一般的清规戒律,不容置疑的单极驯化,终将国民拉回专制的牢笼,是可忍,孰不可忍?我们要断然拒绝类似的活动。孔子的仁爱,孟子的民本,老子的无为以及庄子的自由逍遥,都不是钳制思想的枷锁,他们都有着完全开放的心态,以对话的方式完成哲学的思辨,丝毫没有训诫的影踪。当下那些高傲的国学传人为何失去了真哲的包容和开放?一元论是对思想多极的毁灭,智慧来自置疑,自由才是思想的甘泉。不要以圣典的名义扼杀灵魂的自由释放,永远不要。崇拜以至于膜拜不是当下的需求,更不是教育的理念诉求。
新世纪,我们需要转型期的探索与创造,而不是简单复古。打碎之后要重构,但不是沉迷于空空的幻想。周公也好,孔孟也罢,都不是可以照搬的范式。现代社会尚处在时空的孤岛,文化断层之后的传统接续,国门打开之后的体制接轨,都不是你一厢情愿的事情,更不是周公转世。国学精神在于冷静冷思,而不是头脑发热。我们需要精神的导引,需要灵魂的启悟,但是不要着急,也不要封闭,更不要轻易的回归。
在新世纪,国学告诉我们什么?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国学的解答其实很简短,也很到位。我们每个人失去的不仅仅是精神的依托,我们还失去了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在一系列的恐怖之后,每个人头上都悬着一把剑,因为无所畏惧,所以无所不惧!这是生命的悖反,在迷途中的现代人一定要在寻根中呼唤良心的安然!
国学究竟有没有支撑的力量?国学根性的追问是否可以终极地疗伤?每个人都需要冷静地沉思。
国学在给予灵魂的同时给予智慧,在给予生存策略的同时给予礼仪廉耻。可惜我们遗忘太久,我们似乎在蚕食经典的永恒。我们歌唱生命的坚定,祈祷灵魂的归依,祝福国民性的觉悟。我们知道道路的漫长,知道我心的张狂,可是,除此,我们又能如何?三千年或者四千年,是包袱?还是培育智慧之芽的土壤?仰天长啸,谁可知者?眼下国学升温,却又让人惴惴焉。发轫于专制时代的意识形态化的国学,实乃以儒家文化为政治载体,若以政治文明的建构而言,儒家思想却也不曾有过成熟的民主元素。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但并没有在操作层面预留民主的空间,所以,我们似乎无法找回当代性。因此,就当代政治建构而言,我们无法依循孔孟之道。儒家理念乃良心治国,强调道德自觉,但是单纯的良心监督或自我反省无法健全国家制度,故而儒家理念还需现代性转变。
道家的清静无为固然好,但是,在解构之后更需要建设,道家善于打破,却不善于或者就不愿意建设。我们向先人学习智慧,也要突破固有的理念束缚,需要每一个个体的觉醒。国学滋养在于它的经典永恒,但是我们还差得很远,我们还在认真思考,更要耐心寻找。比较理想的状态是社会形态的变化,是每个人信仰的重建,是全民意义上的深度思考。
国学当代重温,绝不是简单回头。寻根之后要根深叶茂,唯如此,方可定下体制的基调。民主的土壤是基层的觉醒,是主动的索要,而不是温顺地等待施舍。而这些具有真理价值的元素还都在无形中酝酿,国学的当代复苏不应是单纯秩序的重建,而应是多元包容、理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