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即使身处闹市 照样读书入迷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6-11-03 16:38:02 阅读:次
文豪的私家书单是怎样的?名人都读什么样的书?一观之下,或许可以增加到我们的人生必读书目中,帮我们懂史、悟世、明理、养性。
着名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经学、文字学、音韵学、史学等方面都成就卓着。他的弟子鲁迅、黄侃、钱玄同、周作人等以及很多再传弟子,后来都在国学界占据重要地位。章太炎的渊博学识,得益于终身与书为伴。
章太炎的祖父、父亲都爱读书,他出生时家里藏书颇丰,小小年纪就在父兄的指导下开始识字。十三四岁时,他即开始读编年体清代史书《东华录》。他的父亲是传统读书人,希望儿子研读四书五经,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但章太炎更愿意研读《老子》《庄子》《文选》《说文解字》等当时被看做“旁门”的书籍。十八九岁时,他深入且系统地学习历代历史典籍,因为对周、秦、两汉典籍熟悉异常,他25岁即写出了四卷本的读书笔记《膏兰室札记》。
据章太炎自己在回忆文章中所写,他读书时并不要求绝对安静的环境,即使身处闹市也能不受干扰。有一次读书入迷,他居然错穿了嫂子的花衣裳,直到周围的人哈哈大笑才发觉。
在章太炎看来,做学问的人尤其要读书,否则其学问是不能持久的。他表示:“夫不读书以为学,学不可久也。”然而,仅仅中国的古代典籍就浩如烟海,如何才能较快地掌握呢?章太炎采用的方法是通读。章太炎表示:“我曾大致估计了一下,阅读史书,用三年半的时间即可读完重要的史籍。例如看《二十四史》,一天也不间断,每天看两卷,不过四年的时间即可通阅一遍。如果认为《二十四史》卷数过多,那么先读《四史》,读完《四史》之后再看《资治通鉴》以及宋、元、明、清鉴一类的史籍,这比正史的卷数减少了三分之一。一天看两卷,五百天之内可通阅上述史籍一遍……如此合计,看记事的书用一年半的时间;典章制度的书,用八个月时间;奏议的书用十个月的时间。有志之士,勤勤恳恳,下三年半的功夫,对史事即可烂熟了。”章太炎的读书速度,远非常人能及,他这样的安排说明了一个道理:列出计划,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收获。
对于读书与治学,章太炎打过一个有趣的比方。1908年,在日本东京讲国学时,章太炎对中国留学生说:“大概看前人已成的书,仿佛是借钱一样,借了来,会做买卖,赢得许多利息,本钱虽则要还债主,赢利是自己所有。若不会做买卖,把借来的钱,死囤在窖子里头,后来钱还是要还债主,自己却没有一个盈余,那么就算求了一千年的学,施了一千年的教,一千年后的见解,还是和一千年前一样,终究是向别人借来的,何曾有一分自己的呢!”可见,在章太炎看来,只是死读书是不够的,通过本钱和利息的比喻,他鼓励学子读书时要有自己的思考,经过消化、整合,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并能有新的发现。
晚年时,章太炎的卧室里除了床之外,其余的空间都被书占据。有时半夜想起需要查阅书籍的事情,他也立即起床翻书,往往东方渐白他也尚未发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