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康有:食居无求学有道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20-02-27 19:55:15 阅读:次
《论语·学而》载,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衣、食、住、行,这几乎是我们每个人每天一睁眼、一闭眼生活的写照,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可谓“活着”的全部。在得不到基本的生活满足之前,无可厚非。作为君子的“无求”,并非不要任何食、住基本条件,而是勿求“饱”求“安”,作过度的享受。什么是“饱”?什么是“安”?此处所指,即为欲望无限的一种延伸。是色香味俱全的“满汉全席”,还是萝卜咸菜充下肚?是斗室心安,还是豪华盛大之宅?固然,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活随之合理改善亦可理解。若有意竭尽全力孜孜以求,人心不足蛇吞相,欲壑难填,当无尽头。《庄子》中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小鸟在林子里安家,所占用的不过无数颗树的一个枝头;偃鼠尽全力喝水,最多不过喝到满腹为止。广厦万间,夜眠七尺;良田千顷,日仅三餐。不管拥有多少物质,一个人睡觉也只能睡一张床的大小,吃也就一日三餐,仅此而已。贪多无限,不仅不是好事,反而是许多祸事的根源。想要提升自己的君子,不会在这方面下很多工夫。
“君子”所求,似乎与芸芸众生不同。这里,牵涉到儒家认可的“人”的价值标准。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吃饱穿暖了,非常悠闲,若没有人伦的教化,跟禽兽的区别不大,离禽兽不远。按佛家说法,“人”在“六道”中比较特殊,常常上下无着,“六道”俱显。可见,人兽之差,有时很小:一念之间,一动之间,人鬼立判。差在什么地方?“人之有道”。依孟子之见,确有一些衣冠禽兽,大街上走过去的“两足”行者,并不都配成“人”的资格。不只有“近于禽兽”者,乃至于有所谓“禽兽不如”者。中国人骂人说“你不是人”,当来之于孟子这一看法。而“人道”亦分层次,体现了不同层次的“人道”就成为不同的“人格”。《孔子家语》载孔子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人有五个等次,其中“圣人”是儒家追求的最高楷模,才德皆具且至为高超,“贤人”次之(常有“圣贤”并称),其次有“君子”。很显然,做人梯次中,“庸人”不少,“从物如流”,喜欢跟风,“见小暗大”,谓之“俗人”亦可。而所谓“士人”,则“心有所定,计有所守”,有明确的计划、确定的原则,已经知道要走正道,社会上一般谓之“好人”。这两类人格,占了社会大多数。至于“贤人”,“言足以法于天下”,“道足以化于百姓”,“行中规绳”,做出了巨大的社会事业,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极高却万无一失,是全社会仰望的通行的人格典范。所谓“圣人”,“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符合自然法则、规律,“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似乎无所作为,却在不知不觉之间,化感万物,普通的“下民”根本不知其面目深浅。“人非圣贤”,说明我们一般人是极其难以达到这两类人格目标的,连孔子也不敢奢望(自谦)已经修成圣贤正果。在儒家典籍中出现最多的是“君子”,恰处于人格等次的中间,则为多数人努力后可获致的。这种努力,表现在外,就是做不断地学习和转化,就是儒家推崇的“好学”者。
“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一位好学者的君子志向和追求,更多的精力用在追求真理、完善人格、服务群生上,没有时间在生活条件上去仔细讲求。“好学”,不是好高骛远,一步登天,仍要在一言一行、做人做事上下工夫。所谓“敏于事而慎于言”,正因为“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大话好说,成事不易,少说多做,赶快去做。“勉其所不足”,与远大的理想和志向相比,看看缺憾所在,同时间赛跑。在点滴小事上磨练成就大事业心性。切勿虚度“无常”之光阴,空叹蹉跎之岁月。
“慎于言”,事情未做之前,虚话、大话少说为佳;事情完成之后,往往洋洋自得,不过美誉之评需谨慎,“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说不要说绝,“不敢自是”。为什么?很多时候,“盖棺”并不能“定论”,千秋功过任人说。行为和事业,放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尺度、不同的层次品评,众说纷纭,有时甚至截然相反,很难做到圆满无缺、尽善尽美。既然“未免有差”,那“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以更高、更好的道义准则自我修正,然后再进步、再完善。在做事中好学不已,同时提升自我人格境界。
君子所求,与当今物质至上、欲望无度的倾向何其不同也!
(转自:中国孔子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