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的哲学思想
新闻作者:陈衍; 新闻时间:2018-10-31 15:26:21 阅读:次
老子哲学的“道论”
老子道论是本体论,在老子哲学中,道不仅是宇宙的本原,也是宇宙的本质,老子道论所揭示、所描述的是本原与派生的关系,同时也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老子提出一个不可致诘的道来说明宇宙的无限多样的统一,是一元论。老子的道不同于阴阳和五行在于它是一种感官所不能及的最高最根本的存在。
“《老子》“道”具有神秘性。“惟恍惟惚”的“道”作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具有“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神秘特点。“道”的这种特点与巫所事的“无形”之神灵、鬼神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老子以“道法自然”来形容“道”的本性,这里的“自然”是“道”效法自己本然的样子。不仅“道”的本性是自然的,它所生成的万物也是自然的。所谓“自然”即与“人为”相对,自然在本质上是非人为的,即老子所说的“无为”。老子反对人为,主张不施作为、顺其自然、纯真朴素、淡然若无。老子通过“道法自然”的观念将“自然”提升为宇宙最根本的客观法则,又将其具体转化为人在社会中的处世准则。
道可道,非常道。”指出道虽高妙却不可言说,他的目的是提示人们不要执着于实有的形名表面,而要超越 “有名”,在 “无名”上开启智慧。老子说 “道隐无名” 、“道常无名”,强调“道”是不可说的超越之体,要想实现对它的把握,必须在 “无名”“有名”和 “观”上展开,“无欲” “观妙”。老子指出 “道”是一个创生过程,世间万有都是从无到有,万事万物都自“有名”上显现为有象有形的实存,然而,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所以一切“有名”的形与象,虽是道的显豁,却不过是运动不息的道的一瞬之象而已。因为“道”即象又超越象,所以老子强调 “观”之“常”,从而实现 “无名”与 “有名”、“无欲”与 “有欲”、“观妙”与 “观徼”的统一,“玄”,并且在 “道”所周流的万物上,在以上的统一性上洞察“妙”与 “徼”的对应关系,如此不断积聚认知经验,才能打开 “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达到对 “道”的开悟。这也正是中国艺术美学的 “象外之象”和 “超以象外”的哲学根据。有无相生辩证理论的运用,使人们对不可说之 “道”的开悟成为可能,当我走出 《老子》,走出道家的哲学论辩,发现运用 “有”与 “无”这对辩证关系,似乎也可以说明戏曲艺术的写意精神,以及在写意基础上形成的戏曲艺术的虚拟性和程式性。
老子哲学的政治思想
老子政治思想其背景是由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迅速转型的时代,老子的思想以宇宙论为起点,进而引申到人生论,但其最后的归宿却在于政治论上,是“君人南面之术”。
老子的思想是建立在对《诗》、《书》、《易》的批判的基础之上的。另外,老子妙思天人之际的哲学智慧就主要得益于巫文化。老子政治思想的产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具体实践来源,那就是隐士的实践活动。
老子本人就是这样的一个隐者,他先是隐于史官,后来隐于关外。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正是以隐者冷眼旁观的态度,批判现实社会的异化,因此他表现出一种向往类似“羲皇上人”之社会生活状态的主张。
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命题是“无为而治”。其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一起讲,说明“无为”并不是绝对的彻底的不作为,而是依循“道”而为,即不妄为。“道”作为世界的物质统一基础及其变化规律,它仅依据自身而存在和运动,所谓“道法自然”就是这个意思,“无为而治”老子的“无为”既不是主张绝对的彻底的不作为,也不是一般的反对所有的作为。老子心目当中的圣人当然是乐得“无为”,对於“道”与“仁义”、“孝慈”、“忠臣”的关系,老子并不反对它们,不反对的,不“损”的,就是他最终想要肯定和保障的,只是他并不从正面的角度来提倡它罢了。其二,“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在老子政治思想的逻辑里,“无爲而无不为”由于老子把蕴涵在其政治思想中的理想和原则的实现和推行,寄托于统治者主观的德性修养上,这无疑带有很大的空想性,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反过来被统治者所利用,变为权术阴谋而成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最后表现为一理想的政治和社会形态,这就是“小国寡民”,“国”在老子政治思想里面并不是一个最高的人群共同体,而这个最高的人群共同体是《老子》文本中多次提到的“天下”。老子明确的把“国”与“天下”看作是不同的层次,老子没有把国家的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或者说国家和社会区分开来,所以在“小国寡民”的描述里,我们不仅看不到阶级压迫,而且人与人之间互相隔绝、社会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这实际上意味着老子不仅要取消国家而且要取消社会,这深刻的反映了自给自足的小农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理想的局限性。
(特约供稿:陈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