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识活佛:藏传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根本不在布达拉宫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9-11-14 14:52:21 阅读:次
在世界佛教各宗各派都把诵经念佛当作第一要事,把经典理论书藉当作恭敬朝拜对象尘封在书橱的当今世上,当作实践的学问、认认真真学习三藏教理、并将其当作证悟化众第一要素而奉献一生的只有藏传佛教界人士。
从11世纪中叶开始,按印度那烂陀佛教大学的学制,在西藏桑普建起了辩经学院。此后,藏区各地陆续建起了大大小小的辩经学院,最着名的辩经学院如哲蚌、色拉、甘丹、扎什隆布、青海塔尔寺、甘南拉卜楞寺、里唐大寺、西康强巴林,以及外蒙甘丹寺等。
20世纪中期,哲蚌寺有学僧七千,色拉寺学僧五千,扎什隆布、塔尔寺、拉卜楞寺各有三四千。大小辩经学院全藏区有一千五百多所,学僧有几十万人。各辩经院都设有显宗和密宗博士学位。
显宗学院主修的是“五部大论”,即因明学、般若学、中观学、俱舍学、律学。因明学包括《摄类辩论》和《释量论》,学制4-5年。般若学以《现观庄严论》为纲,学习印藏学者的般若疏论,学制一般3-4年。般若学考试答辩合格后,授予中级学位。中观学以《入中论》为纲,学习龙树《中观论》和提婆《中观四百颂》等有关中观的各家学说,学制一般2年。
俱舍学以世亲《俱舍论》为纲,学习上部和下部阿毗达磨诸论,学制4年。律学以功德光《律经根本颂》为纲,学习戒律。完成五部学业共需16-17年,经考试答辩,成绩优秀的可以获得“多冉巴”、“拉冉巴”等显宗博士学位。
然后再进入密宗学院,学习密宗总论和各部分论,学制3-4年,辩论成绩合格者可获得“俄冉巴”即密宗博士学位。如甘丹金座法王的任职资格,必须取得显密双学位,并且经过几十年的学修实践,品德威望具佳者,才有入选资格。
讲学、传法、着作都需要有公认的学术资格。讲辩立论,重教理二证,教内的地位,也以学术地位而升迁。在佛教各宗派中,以学知识、做学问为主而且有正规学制的也只有藏传佛教。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藏传佛教是重知识、知识力量最强的佛教。
藏传佛教的经论研究成果之巨大,以堆积如山的论文论着为证。如果把这些藏文佛教理论着作全部翻译成汉文或外文,需要花数百年的功夫。而且,其中有关佛教哲学方面的有些着作,可以毫无逊色地排在世界级哲学名着的行列。
因此,藏传佛教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不在宏伟的布达拉宫,和金碧辉煌的佛殿、佛像、佛塔等有形的文化,而是在独特的思想精神的无形文化遗产方面。
至今,很多人只知道雪域高原的有形文化,不知道藏传佛教的无形思想文化遗产。藏传佛教是以青藏高原的藏民族为主的几十个民族参与下,在一千四百多年的漫长经历中形成的思想文化产物,它以特有的利众价值观和博大的精神遗产、锐利的智慧,获得了现代社会的普遍认可;
以一种信仰的强势地位,进入欧美等西方国家,从一个局部地区的信仰文化,变成了拥有几十个国家信众的国际性宗教。研究藏传佛教的刘宇光教授评价说:藏传佛教“在阐释的方法上采取严格的学院哲学格式,尤其因明论式深异于以玄思为法的汉传诠释”,“比之于汉传佛学,藏传佛学是颇能完整、平均而踏实地综合及发展了大乘佛学所有必不可缺的理论环节:中观、量论、唯识、成熟阶段的阿毗达摩及如来藏思想,且互相制衡,不会一面倒地只偏于一项”。(见《当代西方的藏传佛教哲学研究》1980-2001)
对这样一个保留了较多传统精神的纯真的佛教教派,就像一个精神病患者那样信口开河地进行否定,扣上“邪教”的帽子,进行恶毒的诬蔑攻击,这是对藏民族为首的国内几十个民族、全球亿万信众的智慧和鉴别力的贬低和严重亵渎!藏传佛教较全面地继承了印度佛教四大学派的传统。虽然在信仰领域的主导思想是中观见,但不是清一色的应成中观见。
佛教前弘期的静命和莲花戒都是顺瑜伽中观的主要论师,他们所传中观属自续中观,其中某些见解接近于唯识,故称“顺瑜伽中观”;后弘期阿底峡和萨迦五祖、噶举派开祖玛尔巴、米拉日巴等属于藏地早期应成中观派;后来,第二佛陀宗喀巴精研佛理四十多年,继承和发扬了应成中观之学,写出了《辩了义不了义论》、《中观论大疏理海论》、《入中论大疏显理论》、《菩提道次第·胜观品》等旷世大作,将中观应成见发挥到了极致。但作为学问,藏传佛教从来不排斥什么,对大小乘各家学说都兼收并蓄。作为必修的五部大论中,《因明论》中既有经部的思想,也有唯识思想,佛教因明奠基人陈那、法称被归入唯识论师之列。
《般若学》的主导思想是以无着、世亲、圣解脱军、狮子贤一系的顺瑜伽自续中观,《中观学》宗龙树六论和月称诸论,《俱舍论》属小乘经部理论。《律学》以小乘一切有部见为主。学什么《论》,就顺应什么观点,并不是一律用中观见解释一切经论。唯识虽非藏传佛教的主导思想,但作为弥勒、无着、世亲一系学统,藏传佛教也同样在研究继承发扬。若说藏传佛教知识界不学唯识论,不懂唯识学,那是极端无知的表现。
信仰和学问不容混淆,不信仰不等于不学习。藏传佛教遵守佛陀的利众教言,坚持内学、外学并举的原则,每个寺院都设有十明学科:即内学(显密佛学),因明学(佛教逻辑和认识论),声明学(梵文和语法学),工巧明(包括建筑和金银铜铁的冶炼制作、雕塑绘画等各种工艺美术),医方明(即医学),诗学(包括各类文学),音韵学,辞藻学,戏剧学,术学(包括天文、历算、性命学、风水学等)。学完“十明”,称十明学者。
唯识学作为大乘佛学的分支,藏传佛教学界十分重视其研究,宗喀巴大师在《辨了义不了义论》第一部分,遵照《解深密经》和弥勒《大乘经庄严论》、无着和世亲的诸论,对唯识论作了解说。另外,还有两部唯识着作《阿赖耶识根本颂》和《唯识解难》。宗喀巴可以说是藏地的唯识学大师。因为宗喀巴大师的思想正见是应成中观,故不信唯识。若说宗喀巴不懂唯识学,那是天大的笑话,只是其唯识学着作未译成汉文,而汉地学界不知罢了。以自己的未闻无知而断定其不学无知,哪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各派都有各自的主信仰,中观派坚信中观见是最究竟的,这种观点也有经典和理论的根据;唯识家认为唯识观是正确的,也有他立论的经典理论根据。各信其说,所以佛教四家学说在藏地才能并存。若以学说划线,历史上许多大师究竟属于哪派,很难说清。如弥勒的《宝心论》和《现观庄严论》是阐述般若中观见的,《大乘经庄严论》和《辨中边论》、《辩法法性论》是说唯识的。又如无着的《宝心论疏》以中观见解说,而《摄大乘论》《阿毗达磨集论》说唯识。所以,中观学家说弥勒、无着的思想属于中观宗,而唯识家却说:弥勒、无着是唯识学开祖。
佛教思想从来是容纳百川的大海,各种思想兼收并蓄,使适合一切众生的根机和需求。这才是佛教的大方便,也是佛教思想海阔天空的主要标志。
(转自:佛教在线,有删改,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