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会会员的尼山朝圣之旅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5-08-27 02:25:29
阅读:次
尼山位于曲阜东南约28公里处,原名尼邱山,因避孔子名讳而改称尼山。据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母亲颜征在祷于尼山而得孔子,孔子又诞生于尼山夫子洞,因此后人一直把尼山视为圣山。唐以前山上就建有叔梁纥庙,祭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宋代始建孔庙于尼山祭祠孔子,元代又建尼山书院,明、清两代亦有重修。今尼山仍存有孔庙、尼山书院、夫子洞等圣迹,历来是儒家信奉者的朝圣之地。除此之外,距离尼山约1公里远,泗水县又建起了尼山圣源书院,2010年、2012年两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的开幕式都在这里举行,它已经成为了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场所。尼山圣源书院由政府出资修建,国内外知名学者负责管理与经营,探索出了“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的独特运作机制,成为了当代书院的典范。为了加增会员对儒家文化的感性认识,培养会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挚情感,研究会决定组织一次朝圣之旅,让会员亲临以上两处圣地参访考察。
经过近一周的准备,7月7日上午8:30,由研究会会员及其家属组成的29人参访团正式出发。我们的第一站将是尼山圣源书院,因为书院内有一家比较好的酒店,我们决定在那里住一晚,充分感受一下书院静谧而又神圣的气氛。从济南到尼山圣源书院约有200公里,因我们所乘坐的是一辆还在磨合期的新车,车速不能太快,所以200公里的路程走了两个多小时。长久的旅途本来是枯燥乏味的,但却因孩子们的参与而有所不同,可以这么说,我们几乎是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到达了目的地。因为书院的金老师对我们的到来已经提前作好了安排,所以我们一到书院酒店,很快就安顿了下来。酒店的相经理也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午餐,虽然都是农家菜,但在我们看来,却是别具风味。午餐后大家各自休息,相约下午三点去尼山考察。
我之前虽然来过尼山圣源书院多次,但大多数时候来去匆匆,尼山距离尼山圣源书院虽然只有一公里,但我却一直没有去过。这次专程来尼山朝圣,对于我这个信奉儒家的人来说心情非常激动。中午没有睡着,还不到两点我就起来了,看到外面天阴沉沉地,心中很是忐忑,害怕下雨影响到我们的考察。我赶紧招呼大家起床,想趁雨还没有下来,早点去尼山。因为距离近,不几分钟,我们就来到了尼山脚下,这时天阴的更是厉害,我想,也没办法了,既然来了,下雨也得把尼山看完。我们刚来到尼山孔庙中,雨就下了起来,而且越下越大。我感到很是遗憾,本来想在这里多拍几张照片,好好记录下我们这次的朝圣之旅,但却因天气的原因,恐怕要泡汤了。因为雨下得实在太大,爬山的愿望不能实现了,“尼山八景”中的很多景点这次也看不了了,只能等下次有机会找个好天气再来了。但不能让大家白来一趟,得让大家有所收获,于是我们请了讲解员,在殿内给大家讲解了孔子的生平和尼山书院的历史沿革。与我阴沉的心情相比,大家的兴致却很高,似乎丝毫没有受到大雨的影响,相反,倒增加了不少难得一遇的雨趣。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纷纷在雨中拍照留念,几个人打一把伞,有的没带伞的索性任雨淋着,但仍然一片欢声笑语。受了他们的感染,我的心情也好了起来,心中自我安慰,雨中参观尼山圣地,也不失为一种别样的经历。
因为大家淋了雨,晚上我们决定喝点白酒,所以安排桌次时,把男的都安排在一桌,女的跟小孩,还有不喝酒的,安排在另外两桌。几杯酒下肚,大家的话就多了起来,纷纷现身说法,谈起了儿童读经典的益处。在座的各位中,只有研究会会员张永燕的老公赵老师和我对儿童读经有些接触,赵老师的女儿赵若彤自小读经,而且参加了很多读经大赛,也获得了很多奖项,他详细谈了读经对孩子的好处。我的孩子今年12岁了,从3岁开始读经,算起来也已经快读了10年了,读经的好处在他身上已开始慢慢呈现出来。通过这次交谈,我还认识到我们在工作中仍然存在问题,会员中有的人对读经认识很少,听了我们这次的谈话才知道原来读经有这么多好处,怪罪我们为什么不早点讲一讲。这是我的失职,我虽然为研究会的副会长和秘书长,但因为平时工作太忙,跟会员深入接触较少,并不了解会员的真实需要,这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以后应该多跟会员接触,深入了解会员的需要,并针对这些需要来安排活动,我想这样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晚上下了一夜雨,清晨的时候雨才停下来,经过大雨的洗礼,室外空气清新,虫鸣与蛙声一片。久居城市,很长时间没有见到这种场景了,它让我感到,似乎回到了童年,回到了养育自己的乡村,几十年过去了,人生真是恍如做梦一般。按照昨天晚上的约定,今天早上七点,我们将组织部分会员在尼山圣源书院的广场上诵读《大学》。我来到广场,看到孔子像前已经有一队队儿童在做操和跑步,他们的年龄从四、五岁到十几岁不等。这是一个国学夏令营,昨天我们到的时候,就听到了他们诵读经典的声音,很多研究会会员和随行的孩子都觉得很新奇,还问我研究会为什么不组织此类的活动,看来这又是一个新的尝试,若有可能,研究会明年也可以办一个类似的夏令营。我看到很多会员已经起来了,他们纷纷来到广场孔子像前和书院门口拍照留念,于是就招呼大家过来,一起诵读起了《大学》。在诵读者中,有儿童,有少年,也有成年人,此时此地,似乎没有了年龄的隔阂,大家一起高声诵读着《大学》,朗朗的读书声伴随着早晨的炊烟与蒙蒙的细雨在空中飘荡,飘到了千家万户,也飘到了圣地尼山,我似乎看到,农妇在灶堂边倾听,又似乎看到,孔子在尼山颌首。《大学》刚刚读过一遍,雨又下了起来。(赵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