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起源与教义体系的现代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济南开幕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9-12-20 20:04:26 阅读:次
2019年12月14日上午,“论道稷下:道教起源与教义体系的现代建构”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开幕。
此次活动由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和中国道教协会联合主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李平生教授,中国道教协会有关人员,山东省道教协会副会长、济南市道教协会会长李宗清道长等以及全国道教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活动开幕式。
此次研讨会主题分成“道教起源”和“道教教义体系的现代建构”两个部分。当日,七位专家学者围绕“道教起源”这一近期在学术界引起热烈讨论的主题展开了学术研讨。
关于道教起源问题的探索,卢国龙研究员首先对宗教学研究的方法论进行了反思。东西方宗教具备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在道教史上,具体的教派是在发展中不断汇入道教的整体之中。在道教研究中,是否能够借鉴中国史学方法之长来打破局限。其次,是把道教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打破儒道的门户之见,将道教置于整个传统文化的视野中进行考察。
樊光春研究员认为,在关于道教起源的研究中应当对历史当事人和见证人的说法予以足够的重视,并且在立足对历史文献的梳理上,他提出道教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老子的观点。其依据有三:一是老子创造了关于道的理论;二是自老子起有了对道的传承;三是据孔老交往的文献可知,老子曾主持葬礼,可能具有巫祝的身份。
张广保教授指出,道教是中国本土重要的精神文化传统,她具有文化性、此岸性、功效性等多重特征,不宜按照西方宗教的标准来裁剪,也不能脱离中国的社会背景来进行评判。他还指出,考察道教的起源问题应注重有关史料文献的选用,例如道教人士、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的观点以及基于考古学所建立的对道教史的理解。
盖建民教授首先分析指出道教的起源成为关注的热点,是道教学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是学者们对过去四十年学术研究的自觉反思。道教的历史和道教成立的标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他提出,道教是一种化生型宗教,道教神学哲学是多元一体的;并援引道教人士以“黄帝为始祖,老子为道祖,张道陵为教祖”的观念来解答道教之起源。
强昱教授认为人类历史观的建立,是后人对前人的追述,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标准的影响。在道教的起源探讨上,强昱教授从儒道两教共同关注的修身主题谈起,他指出“守一”和“内观”为道教独有,在道教有关文献中记录了古人的生命体验,这一种不同于儒家五经系统的传承,需要我们跳出一般史学的视角进行研究。
汪桂平研究员指出,在学术界看似“已成定论”的道教起源问题再次引发讨论,是道教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自我反思。与此同时,这与我们发掘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时代氛围是分不开的。学界就此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包括地方道教史在内的道教史学的研究提供有益指导。
刘固盛教授首先介绍了熊铁基老先生关于道教起源问题的研究成果,通过对道教的“名与实”和“杂而多端”等特征分析认为,道教各教派共祖共生,和谐包容;理顺出道教产生的历史脉络存在于“鬼—神—仙”及“巫—方—道”的演变中。此外,刘教授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黄老道是道教的多种表现形态之一。
道教是文化,也是宗教。道教是什么样的宗教,她的主旨是什么,是神仙信仰还是道的信仰,道和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探讨道教的起源不能回避的问题,通过一天的探讨,学者们交流了观点,启迪了思想,在研讨上更进了一步。研究道教起源不能离开中国神道设教、敬天法祖的社会文化背景,同时,将道教的历史从东汉向前继续追溯并不能削落张道陵在道教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立足中国宗教的历史实际来探讨道教之起源对推进道教中国化和把握中国宗教的话语权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转自:道教之音,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