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若谷”——老子深远不凡的处世哲学
新闻作者:admin 新闻时间:2017-07-29 10:58:08 阅读:次
“上德若谷”出自老子《道德经》。笔者结合《道德经》一书中有关“谷”的论述,就“上德若谷”之多层含义进行简要阐述。
(一)处世谦虚
这里借用老子《道德经》中“谷神不死”的“谷”来比喻人的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广,以形容人十分谦虚。即所谓的“虚怀若谷”也。盖:“谷”者,“虚”也。“虚”者观念应用于人生则含有“谦虚”的意思,亦含有“深藏”的意思。老子于第四十五章中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此,老子教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成语“大智若愚”即源于老子的“大巧若拙”。一言以蔽之,其教会在教人谦虚。老子——这位伟大的长者,诲人不倦,于《道德经》中反复强调为人处世要谦虚。譬如,“光而不耀”、“不自是”,等等,这些都是在教人要谦虚,并指出:人若骄傲,必将“自遗其咎”,即自取祸患。谦虚者,“不盈”也,“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正因为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让人不断进步。
(二)待人宽容
夫“谷”者,“虚”也。“虚”教人“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以达到“玄同”的境界,这其中便体现了“宽容”的思想,并认为“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由此可见,宽容的意义和作用。后世道教继承老子“宽容”的思想,如宋元时兴起的净明道将其“容”列入“垂世八宝”;并认为“君子之知乎道者,八宝是也。”道教所崇尚的宽容,包括宽容待人与宽容待物两方面。在宽容待人方面,道教谨记老子之教诲,力争做到柔弱不争、慈爱和善;在宽容待物方面,继承老子及庄子思想,力争做到物我为一、齐同慈爱。
我们所熟悉的一句名言“有容乃大”,便是对宽容精神的赞美。笔者认为:宽容精神是人类社会永远所需要的。宽容是一种高尚的人格。家庭成员之间多一些宽容,将有利于和睦与幸福;社会成员之间多一些宽容,将有利于团结与友善;国际成员之间多一些宽容,将有利于和平与发展;人类社会对自然界万物多一些宽容,将有利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愿宽容精神渗入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三)心境空明
“谷”,还可以用来比喻人的心境像山谷那么空明,简言之,即“明心若谷”也。盖:“谷”象征“虚”也。此“虚”用于人生,可以形容人的心境空明。众所周知,人的心境原本是空明的,只因私欲的活动与外界的扰动,而使得人的心境闭塞不安。所以,老子教人“虚其心”,净化人的心灵,并“致虚极”,达到心境空明的至极境界,以“复归于朴”,返回到心灵纯朴的状态。
(四)心胸旷达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中说“旷兮,其若谷”。这里老子用“谷”来比喻人的心境像山谷那样宽广,以形容人的心胸十分旷达,即常言之“心宽”也。心宽者,乃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宠辱不惊。其最高境界正如《岳阳楼记》中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即不因环境称心而欣喜,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
后世道教继承老子“心宽”的思想,如前面所言之——宋元时兴起的净明道便将其“宽”列入“垂世八宝”:并认为“君子之致乎道者,八宝是也。”由此可见,一个人心胸旷达是多么的重要。我们经常听到的“心宽体胖”,亦是说明了心胸旷达的心境胸怀,以达到人生超脱的旷达境界。记得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有一句名诗“风物长宜放眼量”,这也是劝人要有一种开朗旷达的心境胸怀,突破小我,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荣辱得失。
(五)胸襟博大
所谓“胸襟”,其涵义有二:其一,指抱负(远大的志向);其二,指气量。
就前者而言,旨在教人有远大的志向。只要我们浏览《道藏》首经《度人经》,便能领略到道教伟大胸襟的风采。如该《经》中宣称“仙道贵生,无量度人”。所谓“无量度人”,就是最大限度地去度化世人。据道书记载:八仙中的钟离权祖师在度化吕洞宾祖师的时候,曾问过吕洞宾祖师:“尔欲何日成道?”吕祖回到说:“吾欲度尽众生,而后成道。”试看,这是多伟大的胸襟。因此吕祖信仰特别浓厚,并遍及天下。
就后者而言,旨在教人有包容心。夫有气量者,方可包容一些或容纳一切。老子在四十九章中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又说“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其旨在教人以博大胸怀去包容或容纳“不善者”和“不信者”。如此,便可使人人向善,使人人守信。这对于人类社会的和谐,无疑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无数事实证明,人又多大的包容就有多大的力量。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也。
综上所述,“上德若谷”,道家将其作为处世的一种人生态度,同时也将其作为修身的一种人生境界,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修身处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